宗旨:
神學院的實習教育為一種經驗教育,透過直接參與教會或機構服事的過程體驗課堂所學。藉此,幫助學生深度及務實地學習,使神學知識之追求及服事技能之操練可以平衡發展並相得益彰,進而效力神國——廣傳福音、興盛教會、榮神益人。
目標:
1. 在實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牧者或事工領袖的角色。
2. 透過實習幫助學生發掘各面向事奉的需要,並激發其對相關神學的深入研究。
3. 提供機會讓學生發掘自己的恩賜及成長點,使其更有信心和堅定心志事奉主。
4. 幫助學生尋索和確認其未來事奉的方向。
5. 體會有效事奉的原則,並學習作忠心良善的僕人。
實習範圍:
1、 講道:
a. 實際參與:
1. 主日講道
2. 校園、家庭聚會、團契、小組
3. 不同主題及方式:釋經、主題講道、專題討論、教義式---可用
4. 信仰分類之講道:福音、聖潔、管家、使命、家庭、年青人、關懷
5. 講道前與後可與輔導牧師溝通分享。
b. 觀察:
1. 觀察輔導牧師之講道
2. 觀察大眾媒體之傳道人講道
3. 觀察傳道人錄音帶之講道
4. 選讀一些有名的講章
2、 教導:
a. 實際參與:
1. 主日學團契、細胞小組、家庭聚會、新會員班、洗禮班、平信徒訓練
2. 不同年齡及程度之教會活動
3. 不同方法、方式、材料之教導,例如:直接教學、問答式、角色扮演、戲劇式…
b. 觀察:
1. 觀察實習者之輔導牧師如何教導
2. 觀察在教會內之其他教導者如何在主日學或不同場合之教導
3. 觀察在一些大眾媒體之教導
4. 可記下觀察心得與輔導牧師分享,並閱讀有關教導之書籍
3、 不同節期節目之安排處理:
a. 實際參與:
1. 婚禮:探訪、計畫、安排
2. 喪禮:探訪、計畫、安排
3. 洗禮
4. 聖餐:計畫、安排
5. 新會員之歡迎
6. 主日禮拜之計畫、安排
b. 觀察:
1. 觀察輔導牧師對上述節期節目之計畫安排
2. 可觀察其他牧師之計畫安排
3. 完成與上述節期節目有關之書籍閱讀
4、 行政工作:
a. 實際參與:
1. 教會目標設定及預算
2. 教會資料檔案之處理
3. 參與不同之委員會及組織機構,了解其組織之運作
4. 參與教會同工會議
5. 訪問教會圖書或資料之供應來源
6. 訪問總會了解總會組織及運作情形
7. 研究了解教會法規
8. 參與了解教會──有困難問題時如何處理
b. 觀察:
1. 觀察輔導牧師之行政主管的角色
2. 閱讀有關行政之書籍
3. 可有機會觀察別的教會之行政運作
4. 常常以神學角度的洞見回應教會行政管理的缺失
5. 檢討自己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恩賜或不足
5、 探訪:
a. 實際參與:
1. 建立探訪制度和計畫(季或年)
2. 建立已探訪家庭之資料檔案
3. 訓練探訪同工群有效率及制度化的探訪工作
4. 按不同年齡、性別、學習程度,需要如何去適應探訪
5. 探訪之持續追蹤
b. 觀察:
1. 與輔導牧師一起探訪,觀察其應對技巧與方式
2. 與輔導牧師一起討論請教有關探訪之技巧及如何隨機應變
3. 閱讀有關探訪之書籍
6、 協談:
a. 實際參與:
1. 若可能,必須接一些個案作協談
2. 必須參與一對一協談訓練
3. 把握查經聚會訓練協談(有關信仰難題或生活困難)
4. 當輔導牧師有協談機會時,可盡量在場並於事後討教
b. 觀察:
1. 有計畫閱讀有關協談書籍或個案研究
2. 與成功的協談者商討請教有關協談技巧
3. 盡量找機會觀察輔導牧師如何協談
7、 基督徒教育:
a. 實際參與:
1. 必須參與主日學的教育工作(計畫、參與)
2. 擔任主日學不同程度之教學
3. 教導訓練主日學老師
4. 研究閱讀有關主日學的教學內容安排
5. 教導主日學配合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及課程安排
6. 學生家長與主日學老師之連繫
7. 學生探訪工作之研究實施
b. 觀察:
1. 參觀了解主日學各班及其相關部門
2. 參觀其他教會之主日學
3. 從所參觀之教會主日學負責同工了解該主日學之情形
4. 進一步參觀該教會之同年齡的不同團體的教育活動
5. 自己確立一套有關基督徒教育之理論制度
8、 青年工作:
a. 實際參與:
1. 首先了解青年工作之目標及相關想法
2. 參與青年工作之計畫及會議
3. 訓練青年工作者及領導者
4. 成為青年人與父母或輔導之中介者
5. 個別了解每位青年人
b. 觀察:
1. 觀察教會牧師或青年工作者如何作青年工作
2. 詳細觀察每位青年人並了解其心靈信仰狀況及生活需要
3. 仔細觀察教會對青年工作的態度——視其為教會簡要的附屬工作,或視其為重要並認真去發展的事工
4. 與青年工作者建立關係
5. 自己寫一套有關青年工作的想法
6. 閱讀有關青年工作之書籍
9、 宣道:
a. 實際參與:
1. 裝備自己更清楚與基督的關係,然後與他人分享基督
2. 接受整套個人佈道之訓練並實際操練
3. 藉講台宣揚福音(佈道)
4. 福音性查經班之參與
5. 計畫並參加福音聚會及訓練班
6. 教導別人個人佈道
7. 參與教會有關社區宣道的節目
8. 接觸各類宣道機構
9. 發展宣道禱告網及造就班
b. 觀察:
1. 觀察教會牧師如何作宣道工作
2. 評析教會正從事的社區接觸工作
3. 閱讀有關教會增長及宣道之書籍
4. 研究教會基本活動成員如何影響教會發展
10、 其他有待學習之經驗:
接觸教會不同階層之生活及內涵,參與關懷及計畫
1. 不同年齡層之關懷
2. 家庭生活
3. 單身者事工
4. 管家的事工,經費開發或建堂計畫
5. 教會植堂計畫
6. 門徒訓練
11、 持續的討論研究:
1. 實習教育之參加者必須定期聚集並接受院方建教合作中心之指導及幫助
2. 定期聚集之時間由院方指定時間,聚集時共同公開討論,諸如:經驗到的事實,反應出的效果,遇到困難如何處理等
3. 每位參加實習教育之學生必須準備妥相關資料以便討論
12、 評估:
1. 此評估為幫助學生自我檢討,並鼓勵學生繼續進步、為主所用。
2. 此評估由學生、輔導牧師、建教合作中心主任共同執行,以達成實習之目標及價值,無論質與量都同得進展。
3. 期末評估依學生之表現成績分為:A、B、C、D、E、F。
督導牧者的角色和責任
神學院邀請教會牧者/機構負責人來擔任在該教會/機構實習學生的督導,共同參與神學生的訓練工作,因此督導牧者成為神學院延伸到教會/機構的同工。
為此我們建議每一位督導牧者能如下列所示來執行其職責:
1. 以「師徒」方式來教導、啟發、鼓勵和指正實習生。對缺乏經驗者或交付新的工作時,盼能先「教如何做」→「做給他看」→「帶著他
做」→「看著他做」,然後才完全「交給他做」。
2. 建立「師徒」般的感情,可以自由而開放地分享經驗、負擔、需要和難處,並彼此代禱、守望和扶持。
3. 定期(至少每月一次)約談,檢討實習生的服事目標、方法和果效,並留意他/她的靈命、服事態度、人際關係和性格反應。必要時也
反應給神學院「建教合作中心」負責人,以便共同關心。
4. 在教會中選定一家有愛心的信徒特別來關懷該實習生。
5. 出席神學院所召開的督導老師座談會。
6. 每一學期結束時,按本院所設計之評估表與該實習生一同評估當期的服事,並將表格交至實習室。
實習方案
一、原則:
1.實習教育是本院整體訓練之一環,碩士班所有學生一律都須參加實習教育,成績評估不佳者不得畢業。
2.道學碩士科必須修滿三學分實習課。基督教研究碩士科則必須修滿二學分實習課。實習包括學期間的實習和暑期實習(一次暑假需短宣,另一次暑假需是二個月的全時
間實習)。
3.碩士班同學可於第一年開始向教務處註冊,並自行洽商或請實習教育督導輔導選定實習教會或機構,然後向學生事務處登記報備,正式進入實習教育階段。經本院同意
之教會或基督教機構,可視為本院實習教育之場所。
4.學期間的教會實習原則上在週末,機構實習則依情況而定。但每週不得超過十六小時(除申請得特別核准),以免影響學業。
5.學生每期實習必須繳交『實習心得報告』及『評估表』給實習教育督導,以便評估及輔導。
6.凡有B. Th.學位並有牧會經驗之學生,經學生自動提出申請並證明之,可抵實習教育學分〈1年抵1學分〉, 所抵學分須選修其他課程代替。
7.「實習教育個別指導」是針對學生在教會某一、二項事工中願更深入學習和探索而設計的。道學碩士科不得拿超過兩學分為畢業學分,基督教研究碩士科不得拿超
過一學分為畢業學分。
三、申請手續:
1.學生事奉資料表
2.實習教育同意書
3.教會/機構實習申請表
四、實習教育方式
1.實習教育說明會:於新生訓練時,實習室向學生清楚說明實習教育宗旨和方案,幫助學生掌握實習教育的全貌,並提供問題解答的機會。
2.學期實習
可在原來聚會的教會實習,或另找實習教會。 原則上,實習教會以一年為限:若欲延長,須特別提出申請。 為了幫助學生有多元的事奉經驗,學院鼓勵學生
多參與不同類型教會的實習。
3.暑假實習(7-8月)
A.可配搭台福福音隊的短宣,並負責跟進至暑期結束
B.參與國內外團隊短宣至少1週
C.教會全時間實習二個月
4. 實習中因任何原因需終止實習,學生及實習教會/機構需填寫實習終止表格
A.學生必須與實習單位妥善溝通,並向學校報備。
B.若實習終止在加退選之後,則當學期註冊的0.5實習學分未過。
5.填寫相關實習教育申請表(表格於表單下載中)
開學註冊時:
實習單位─教會/機構實習申請表
每期課程結束前:
學生─期末實習報告
督導牧者─期末評估表
其他相關表格:
短宣實習申請表
實習終止申請表(學生)
實習終止申請表(實習單位)
修訂日期:2010.11.25